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医学生ICU“急救”机器人不小心用错药“他也会死”

    护理系学生们在尝试着给一个“儿童”扎头皮针。

    医学生所需要掌握的医学技能,都能通过机器人、仿真道具、V R视频等逼真地模拟出来。

    巨大的屏幕上显示着一串串跌宕起伏的曲线,数字的变化投射出的是患者的呼吸、心跳、血氧饱和度。但这些高端的生命监测设备链接着的,却是一个躺在病床上模拟着人类各种危重症的人形机器。医学生需要通过各种含有芯片的药品和治疗手段,帮助这个机器人恢复到人类正常的生命体征。

    在2500平米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临床技能中心,可为医学生、进修生、规培生或高级培训医生提供实操、训练。小到一次注射、头皮针,大到关节置换手术和急危重症的抢救,医学生所需要掌握的医学技能,都能通过机器人、仿真道具、VR视频等逼真地模拟出来。

    揭秘

    模拟病患手术

    让医生反复训练变熟手

    理论上,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至少需要一万小时的训练和经验累积。在没有应用虚拟训练系统之前,医学生或者低阶医生要学习掌握技能点,依靠的就是在真实的病患上实操。

    “美国一个骨关节专家,为了研究一种全新的手术方式,首先是在真实的人类遗体上进行了7次以上的操作。摸索出经验后,才开始真正应用、推广”,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临床技能中心主任田京表示,这往往就需要大量的捐献遗体,而且真正应用时,真实的患者也会产生各种的担心。而用上了高仿真的“虚拟”病患,类似在遗体上演练手术的事情将大大减少。“用于医学研究的遗体越来越少,模拟训练的介入,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资源稀缺的问题。”

    田京是一名骨科大夫,擅长各类人类的关节置换手术。这样一台手术,不熟练的医生操作起来,得需要四五个小时;但一个熟练的医生,一般半个小时就能给患者置换上一个全新的人工关节。“手术中有一个环节需要注入骨水泥,注入期间,医生只有10来分钟的时间来进行固定、清理,一旦错过,整个手术就会失败。而通过膝关节置换手术模拟病患,一个不熟练的医生都能通过反复的训练变成熟手。”

    医学仿真技术

    代替以往的试错教育

    目前,国际国内都是通过真实的病患来给予医学生经验的累积。国际医学模拟协会前主席Paul E. Phrampus表示,在医学教育领域,历史上往往是用真实的病患来做实验,教学过程中诸如注射、测量、监测,也是运用到真人。一旦医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犯错了,其对于患者造成的损害、影响可能非常巨大。

    “随着科学的进步,类似的错误其实可以避免”,他表示,目前在欧美医学发达国家,能够真实模拟患者症状的模拟人已经大量应用,医学生在真实操作前,借助模拟人的训练,可以将操作做得尽善尽美,这其实也是对患者的一种保护。

    他透露,随着医学仿真技术的大量应用,模拟人甚至能够模拟出诸如肺癌、脑卒中这样的复杂疾病。而许多技术,甚至能代替以遗体为对象的解剖课程,让医学生对解剖也能有直观的印象。

    在本次大会期间,还举行了覆盖临床技能中心信息化建设、专科医师培训、妇儿模拟教育、急救重症模拟教育、护理模拟教育主题的分论坛。涵盖了模拟教育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超声、介入、护理等各学科的应用以及信息化建设等。

    设置模拟人(设备)

    每年训练3万人次医务人员

    “目前我国有大量的基层医生需要接受培训,同时也有大量的医学生需要训练,两者加起来人数可能达到百万之巨”,田京表示,如果让这些医生、医学生逐一在患者身上试错,势必会造成患者的反感,也会给患者带来伤害,增加医患纠纷的发生量。“中国之前的医学教育就有这个问题,一个带教老师,呼啦啦带一个班的学生去查房,遇到典型病例就讲解一番。教育效果如何不说,患者的感受就是自己成了小白鼠。”

    如今,让他们利用模拟病人加深对疾病的深刻了解,同样能达到培训的目的。“现有的医学临床技能中心能真实还原重症监护室、手术室、病房等多种场景,还有单项技能操作室等多个模拟教学场所,可以模拟出急救、手术等绝大部分的临床情况。”通过模拟医学教育,青年医生将从零基础直到熟练,让医疗技术更为娴熟。

    田京表示,在医学院校设置模拟人、模拟设备为主的临床技能中心,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方面的问题。“我们中心成立后,每年在这里接受培训的医学人才超过3万人次。每年南方医科大学的医学生参加全国医学生技能大赛前,都会在这里进行实训。”

    现场

    模拟大出血 医学生手术结扎止血

    在南都记者现场采访时,正好有一群南方医科大学医学院和护理学院的学生正在训练中心学习。医学生们现场接受的是手术缝合教学,而护理系学生们则在尝试着给一个个“儿童”扎头皮针。

    用来给医学生切割、缝合的,是一块块近似海绵、纱布、塑料混合的材料,材料被分成了若干层,每一层材质都能较真实地反映出从皮肤到肌肉,进而到肌肉下结缔组织。而一旁摆放的有多个断裂橡胶管的场地,则能模拟出人类大出血时的场景,只要给设备注水,10多条类似血管的管道就会喷水,而医学生的工作,就需要尽快地将这些“血管”一一扎住,越快、结扎得越科学,在真正碰上大出血患者时越能有效拯救其生命。

    “这些材料,就能很好地替代真实的伤口,让医学生练手。”田京表示,这还只是初阶的医学生训练,在该中心设置的显微外科里,接受培训的医生需要在高倍显微镜直视下,用毫厘级的细针在橡胶手套上进行缝合,要达到合格的要求,其精细程度,不亚于一些微雕工艺品。

    从茄子到模拟人 护士给“儿童”扎头皮针

    另一边的护理学院实训现场,一群护士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怎么寻找孩子的头部额顶位置的静脉。以往,护理系学生学习打针,是在茄子上练手,互相用同学之间的手臂来实操。但现在有了模拟设备,孩子静脉血管所处的解剖位置,已经被埋在了模拟人下面。准护士们在模拟病患上寻找的过程,和在真实孩子身上寻找的过程完全一致。

    “这样一来,每个护理系学生都能够在模拟人身上找到头部静脉,熟练掌握了技巧,真正需要打针时,也就能快速地入针。”

    模拟科室几可乱真 模拟“产妇”能分娩出“婴儿”

    在中心其他的楼层里,中心的每个房间都被设置成了一个个几可乱真的科室。介入科里,与真实手术设备完全一致的机器一打开,“医生们”就能通过操作来推进导丝的前进,眼前的显示屏上,还能运用X射线、B超来模拟影像检查,监测导丝是否走到了规定的部位。

    在普通外科的模拟中心,模拟人的骨骼、肌肉和皮肤都被做成了耗材,供培训者们一次次地切开探查。“一个医学用的模拟人往往价格高昂,如果不把这些东西做成耗材,那真的是切烂一个就要花费巨额费用重买一个。”

    在产科和新生儿监护室内,模拟的“产妇”真的能娩出“婴儿”。重症的“儿童”则真的需要受训者用最小号的设备为其进行气管插管。

    最为神奇的,是中心内那三台能模拟出所有重症病患的ICU“病人”,设置了疾病种类和病情后,“他”就能给受训者出各种各样的难题,一会儿瞳孔散大,一会儿呼吸、心跳骤停。受训者需要将含有不同芯片的“药物”插入进行治疗,如果一不小心用错了药,把利多卡因当肾上腺素用了,或者操作流程出错,“他”的心电、呼吸能马上变成一条直线。

    声音

    借助高端模拟人、高仿真环境等,医生熟练掌握了操作规范,能娴熟运用相关技术了,才能在病人身上操作。这不仅仅只是对患者的尊重,对于整体医疗安全的提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日前召开的第二届珠江医学模拟教育国际高峰论坛上,大会执行主席、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临床技能中心主任田京道出了医学模拟教育的重要意义。

    本版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伍晓丹 通讯员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