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新救护车列队 能力强大 市民争学急救 现场操作

本报8月12日讯今日上午,太原急救中心举办“与120携手,为生命护航”急救车辆授车仪式暨“媒体开放日”活动。在太原市中心医院门诊广场前,有15个急救站点领到了新救护车,其中包括奔驰负压型救护车、新生儿救护车及车载设备。   8时40分,记者看到15辆崭新的救护车整齐地停放在广场上;车前站有专业的急救人员,为前来的市民做着介绍。9时,活动正式开始,与15个急救站点有协作的医院的院长们拿到发放新车的钥匙。   随后,伴随着流行音乐的韵律,太原市急救中心的16名急救人员向在场的市民展示他们独创的心肺复苏操。许多市民亲身体验心肺复苏操作,也有市民体验了用三角巾止血包扎的方法。一名小伙子现场要求操作心肺复苏术,从如何找按压的地方到胳膊的垂直程度,再到跪姿,急救人员手把手演示着每一个步骤,小伙子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就赶紧提醒纠正。约两分钟下来,小伙子体验结束,只是他痛苦地甩了甩手说:“手掌和手背的地方真疼,这可真是体力活啊。”   现场体验活动结束后,部分市民参加了急救大讲堂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自救互救。   对于这次活动,太原市急救中心主任唐新宇说,这一批救护车系统级别配置较高,尤其是在新生儿、烈性传染病方面,有了专门的救护车。这次邀请媒体朋友走进120、了解120,目的就是希望汇聚全社会更强大的合力,提升市民的急救意识、报警意识、争分夺秒意识、为生命让路意识,让急救真正“急”起来。

  1 “我觉得下次我应该能救人了”7岁男孩的急救“宣言”

“欢迎各位来宾到场中来参与互动,和急救人员学习刚才展示的内容。”主持人话音一落,马上如旋风般跑进场内的是一群不足十岁的孩子,争先恐后奔向躺在地上的人体模型。   7岁的小男孩壮壮“扑通”一下跪在一位急救人员旁边,迫不及待地伸出手想重复刚才演示过的心肺复苏技术。“双手五指伸开,左手叠在右手上,左手手指扣回来。”急救人员一边解说,一边伸出手示范,说完,索性握住壮壮的手帮他摆好正确手势。   将壮壮的手摆放在模型合适的位置,急救人员在一旁配合着摆出专业姿势,手掌悬空和壮壮一起向下按压。“按压深度5厘米,使劲。”壮壮闻言挺直腰背和双臂用力向下按压,奈何人小力气不大,只在人体模型上按下约两厘米的深度。   刚结束这一轮体验不久,壮壮看着场内有空位,便又一头扎回去想来第二次。经过两轮学习,壮壮的技术熟练了不少,还学到了不少理论知识:“一般家里人生病用不着心肺复苏,要晕倒了才用,人工呼吸的话要根据他的呼吸速度来判断要不要使用,呼吸太慢就表示他缺气,要做人工呼吸。”“那个 人 是硬的,按得挺费劲的,人工呼吸的时候吹得我腮帮子鼓鼓的。”经历过急救小课堂的壮壮分享着他的感觉,并且骄傲地表示,“我觉得下次我应该能救人了。”

2 记者体验心肺复苏操作和三角巾包扎 听过看过不如自己尝试过

“双手上下重叠,扣住,按压……手掌根压在胸部中间位置……手臂与患者胸部垂直,手臂不要打弯……”跪在模型旁,学着刚才教的心肺复苏方法,原本满怀自信觉得“看懂”了的记者,在练习中不断被急救人员进行修正。   模型是一名男性的上半身,记者双手刚碰到时还有些不适感,但旁边急救人员已催促着开始。双手按压在模型胸口,修正对姿势后,随着一边急救人员口中“1001、1002、1003……”的数数节奏,一下下用力按压。按急救要求,一次按压需要进行30次,之后听被急救者的呼吸和脉搏是否恢复。记者做了20个,胳膊就有些没劲儿了。“不是用胳膊力气,是要用腰部的劲儿。”急救人员看着记者费力的样子,忍不住出言指导。抬起下颚、打通气管,人工呼吸,再次心肺复苏一轮,记者的这轮体验完成。虽然只是在模型上进行模拟,但心里还是会产生能够救人的愉悦感。   随后,记者又请急救人员教三角巾的包扎,由一名同事扮作手臂受伤者。“三角巾头对着右手掌,从受伤的手臂下穿过搭在脖子后面……这个放哪里?”记者边做,嘴里忍不住念叨刚才急救人员教的急救“口诀”。口诀虽然记住了,但操作时总觉得不顺畅,做一两个步骤就要停下来想一想。当记者把同事“捆绑”成功请急救人员点评时,还是被修正了一处问题。急救人员让记者再试一次,这次记者很顺畅地就包扎完成,时间比之前快了一倍。“要多练习,遇到需要的时候就不会慌里慌张。”急救人员说。   这几年,网上的急救课程不少,看过的急救知识也挺多,但在实践时,最简单的心肺复苏也可能出差错导致救援失败。所以,有机会还是要亲自尝试一下,才能真正掌握救援技能。

3 送新生儿、送传染病患者 救护车家族中来了“超能力者”

场边整齐停放着一排救护车,有两辆引起了人们的围观,原来工作人员正介绍它们的“超能力”。   从其中一辆救护车敞开的后门看去,移动病床上罩着一个“小帐篷”,被7根白色条带撑起成拱状,恰好可容纳一个人的体积。此物名为负压隔离舱,前后有两个进气阀与出气阀,对空气进行无害化处理,还可使气流定向流动,杜绝患者二次吸入自己呼出的气体。   载着隔离舱的是一辆“大奔”——负压监护型转运救护车,也是为了转运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在负压的作用下,空气在自由流动时只能由车外流向车内,而车内的空气则要经过无害化处理才能流出车外,如此便可降低疾病传染几率。工作人员说,这辆救护车的气体过滤率可达99.97%。   在“大奔”旁边有辆放着保温箱的救护车,车内的各项设备都设置有新生儿模式,被医护人员称作“移动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这辆救护车的一大亮点是新生儿保温箱专用自动上车担架。   工作人员展示其操作:从右侧车门缓缓伸出两条一米多的轨道,车外专用担架上的保温箱被推到轨道旁,随即调整担架滚轮高度与轨道一致后,将滚轮放入轨道内,便可以推着保温箱和轨道一起缓缓收回车内,而下方的支座就好像飞机的起落架一样自己缩了回去。整个过程十分平稳,避免了转运途中因为颠簸对新生儿造成伤害。这是太原市首辆新生儿转运救护车,投资近百万元,主要用于转运28天以下的急危重症患儿。

链接

  一分钟学急救

  心肺复苏篇

遇到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该怎么办呢?“赶紧抢救啊,你知道黄金4分钟吗?”作为现场“第一目击者”,要在病人心脏骤停发生后,能在现场第一个做出反应。采取急救行动的任何人(这个人不专指医生),或许,你将成为患者延续生命的关键!在黄金4分钟之内、在急救人员未赶到前,开展紧急抢救。   那么,心肺复苏如何进行呢?仅需5步,快来学习吧!   第一步,在确保救援环境安全的情况下判断患者意识,拍打患者的双肩,并对患者双耳高声呼叫“同志,醒醒!”注意,请勿晃动患者。   第二步,尽快呼救,赶快拨打120,同时寻求他人帮助。如果有体外自动除颤仪AED,应迅速取用,因为早期除颤可提高抢救成功率7%-10%。   第三步,判断呼吸及循环,评估患者呼吸并触摸其颈动脉(喉结旁开两指,非医务人员可不判断),观察患者胸廓有无起伏或只有叹息样呼吸,如果摸不到或无法判断颈动脉搏动,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第四步,进行胸外按压,将患者置于硬板床或地上,左手放在右手之上交叉,施救者胳膊与患者胸壁垂直,在胸骨正中(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交叉点),胸骨下1/2处进行100—120次/分的按压,使胸骨下陷5—6厘米,注意按压间隙不要倚靠患者。这里还有一句口诀“快快按,用力压,胸回弹,勿中断”。   第五步,进行人工呼吸,首先清理口腔异物和假牙;接着开放气道,仰头抬颌,使下颌角和耳垂连线与地面垂直;然后捏住鼻孔,包严口唇吹气,每次1秒,可见胸廓有抬起;一个循环等于胸外按压30次加人工呼吸2次 (即30:2),5个循环后 (约两分钟)观察意识、呼吸、触摸颈动脉,若无效果,继续心肺复苏,直至专业人员到达后,由专业人员实施进一步治疗。如果您无法做到人工呼吸,请给予开放气道后持续按压200次,再行检查复苏效果,如此循环直至专业人员到达。   心肺复苏是一个利用人工方法恢复全身循环的措施,从第一步到第五步,就是心肺复苏的整个过程。

创伤止血篇

遇到意外创伤失血过多时该怎么办呢?立刻呼救120!人体大量失血时会出现头晕、心慌、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不适,如不加以控制就会危及生命。因此在急救人员到来前,在场的人要先为病人止血。那么,用什么方法止血呢?用3个简便方法就可以快速有效止血。   第一种,直接压迫,加压包扎止血法(这种方法是最常用的止血方法)。首先,抬高受伤部位,设法承托伤肢;清洁伤口后,用消过毒的厚纱布覆盖在伤口上,施压5—10分钟;若出血伤口有骨折或异物,先用环形圈固定异物后再进行止血;当遇到伤口较大、较深或较大动静脉严重出血时可采取填塞止血法。之后用绷带、三角巾等缠绕包扎,施加一定的压力帮助伤口止血。   第二种,指压动脉止血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头部、四肢伤口的止血,但只能临时和短时间内使用。操作方法为,如果是上肢出血时,应压迫上臂中部(肱动脉),用力捏紧压向骨头;若是下肢出血,压迫大腿根部中点稍下方(股动脉);遇头皮出血时,按压耳屏前面部位;面部出血时,按压面动脉搏动处;手部出血时,在手腕两侧压迫尺、桡动脉;手指出血大时,用拇指和食指相对捏紧手指根部两侧(指动脉)止血。

本报记者 徐麦丽 冯戎 实习生 樊奕 梁木